房價每次暴漲 原來背后都有一股神秘力量在推動
中國房地產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各種百轉千回波浪起伏之后,總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將這個行當解救于水火之中。
中國地產發展其實只有很短的時間,2000年開始之后才真正的地產成為一個正規的行業在運營,這個行業在開始的前幾年當然不會有問題,就像一個剛發育的小孩,看到什么吃到什么都是正常的。
01
房地產這行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這個大浪潮下,也在經歷最快速的成長。
這個成長速度超過中國整體經濟,這個也是理所當然,畢竟是小孩子,每天漲一點個頭也是正常。
但是過了五年六年之后發現,這個速度還是快的驚人,驚人到其他行業不行的時候這個小孩還在漲個。
所以這個時候坊間就有這樣的態度,不知道中國經濟好在支撐房地產發展,還是房地產發展帶動了中國經濟。
再過個兩年,發現房地產速度還是在擴張,但中國經濟不錯,但是卻不如往年那么勇猛。
所以在2007年2008年左右,很多主流的觀點就是中國經濟離不開房地產。
這樣的觀點非常大眾化,大眾化到了都忘了房地產只有不到十年的時間,還是一個孩子,孩子長得快是正常的,
而強行讓孩子太的比預期的還要快,那就是有問題的。
中國有一個俗得不能俗的成語叫拔苗助長,大概說的就是這么個道理。
02
后來的2008年發生了什么事大概都知道,百年一遇的全球經濟危機來了。
整個地球的GDP都在這一年急速的收縮,這樣的陰霾也飄散到了中國,但是對于中國經濟好像不能接受這樣的失敗,不只不能接受失敗,甚至不能接受速度一點點的放緩。
好在我們有一個強權式的政府,可以最大程度的調動舉國資源來刺激經濟的發展,所以就有了當初很火的四萬億政策。
花錢刺激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是花錢在哪里好像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命題。
這個時候房地產這個行當也進入了大家的視野,是的,這個過去一度飛速奔跑的少年,走在這個社會的最前面,闖在這個國家的最頂端,所以我們認為房地產是當下最值得金錢投資或者說金錢刺激的行業,所以四萬億都流入了各個地方政府。
后來政府靠著這些錢研發了城投債,四萬億變成了四十萬億,全部通過土地的方式轉化為了地產。
但是忘了,房地產這行還是個孩子。
當然,這個孩子還是很爭氣的,雖然這一年吃的補品很多,但是好在底子很好,四萬億助推了行業快速擴張,也徹底帶動了中國經濟的二次騰飛,甚至一度速度還超過了預期,2009年的城市數據非常好看。
后來有人復盤這一次四萬億對于房地產的影響,我最喜歡陳勁松當時說的一句話:房地產再一次有了一個成功學經驗,但是卻失去了難能可貴關于失敗的經驗教訓。
但是還是那句話,中國房地產的底子還在,所以一切都覺得沒有問題。
03
后來,大概3年之后,我們發現問題開始出來。
三四線城市之前的土地供應太迅速,而人口導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勇猛,所以房地產這行有了一個傳統行業都很頭疼的名詞,叫庫存。
普通行業為什么這么痛恨庫存,庫存的存在代表著你產品研發失敗,除了之前的生產成本都浪費了,而且后面還會持續產生倉儲成本。
消費品行業降價促銷看似福利百姓,其實是斷臂求生存,而房地產庫存更加痛苦的地方在于,生產成本浪費之余,你卻沒有回改的機會,而且倉儲成本在借杠桿作用下百倍的放大。
庫存堆砌大到驚人,到后面使得中央政府出盡大量的紅利在扶持。
高鐵、衛星城、購房補貼,各種政策層出不窮,甚至到最后停止部分城市的土地出讓,可以見得當初庫存的量有多么的大。
中央救市大概花了3年時間,解決了一點點問題,但是卻沒有徹底解決。
畢竟對于三四線城市,最基本的還要讓人愿意去,這一點不解決,一切都沒邏輯可以說起。
04
但是幸運的是,又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出現了。
從2014年開始,一線城市在房地產發展15年時間后,城市率先進入了置換需求的迭代,置換需求的威力來自于,不像年輕人空手買房子,而是賣了房子買房子,購買力瞬間提升,而且在可以貸款的房地產當下也得到成倍放大。
置換需求崛起給到城市最大的改變有兩點:
第一是二手房市場的崛起且逆襲,從深圳開始到上海北京,二手房開始成為城市的霸主。
而第二個反應就是一線城市的房價激增。也就是從這幾年開始,一線城市的房價在保持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每年的擴張。
這個價格提升是合理的,畢竟中國泱泱大國只有4個一線城市,但是這個價格提升產生了一個輔助效應叫“城市擠壓”。
這個擠壓叫,一線城市房價五萬,所以我臨著他的城市3萬就是合理的。
這個邏輯很無理,但是在絕塵而起的房價面前,就變得那么的理所當然,
所以二線城市三線城市四線城市猛然間發現了這樣一個邏輯游戲,去庫存有了天然的推動力,而且讓這樣的推動力更加完美。
一切手段無原則的模仿一線城市,土地以制造地王為榮,鼓勵舉牌,并且爭相進入限購城市行列,因為發現一旦頒布限購,去庫存的速度反而更快了。
所以2015年、2016年這兩年率先解套的是大量的二線城市,杭州甚至在2016年打出了一個標語慶祝杭州完成去庫存目標。
這個標語在我面前就好像一個學生離開了慢班進入了快班,這是個好事,但是實在沒必要宣傳。
所以到了2017年的樓市發展,就進入了兩級分化的模式,一線城市已然高高在上,二線城市火熱發展,但是還有三四線甚至五線城市還有很長的路和庫存要走。
中國房地產進入一個標準的紡錘體模式,雖然這時候這個行當還沒滿18歲,未成年。
05
2017年,對于三四線城市的樓市,又有了新的一股力量。
這股力量的名字叫城市群發展。
對的,所有人都知道一線城市很牛逼,所以政策就明顯的告訴大家,一線城市不僅僅要帶動二線,還要帶動周邊。
所以城市群的概念就出來了,邏輯也很簡單,解決三四線,先從解救一線城市周邊的三四線做起。
所以在2011年開始我們司空見慣的城市規劃藍圖在2017年又開始浮現,唯一的差別是,那時候大家強調自己如何做大,這一次大家強調自己如何依附老大,語氣態度措辭不盡相同,但是結余和當年都非常的類似:我會更好。
一號作品來自雄安新區,這個十八線的小明星瞬間成為了網紅小鮮肉,出場費也是一夜之間飆升,秒殺二線城市已經是客氣,比肩一線可能是目標訴求。
而后大概兩個禮拜內,不同城市都紛紛表達自己要做某某某的雄安,我不想用跪舔這個詞,但是臣服之心表露無遺。
毫無疑問,這會是第三股神秘的力量,但是從目前來看也是有效的。
中國房地產就是這樣,總是能找到一股彪悍的力量讓人成功,所以很多時候行業里面的我們也放棄了思考。
06
不僅僅是放棄思考現在,甚至放棄思考未來。
因為我感覺不用很久,當這第三股力量消失之后,后面第四股力量感覺又會到來。
一線城市在這一輪中房價被抑制,一個重要的動作是因為,最近一年的土地出讓都來自郊區位置,城市老是賣犄角旮旯的房子,房價當然會被低估。
但是未來伴隨著市中心的舊城改造,拆違力度升級,一線城市的核心區域產品慢慢開發之后,可能一線城市又會有一輪的上漲。
而這樣的上漲似乎又像一個圓心,慢慢向兩邊擴散,套路和當初一樣。
這一股力量我們甚至都可以看得到時間表,大概就是2020年,中國房地產就是有股神秘的力量,推波助瀾在推動這個行當在快速發展,沒人在乎這個行業哪怕到了2020年也不過20歲。
20歲的我還在啃老,第一次破處,第一次被甩,感覺分個手全世界都要塌下來。
而20歲的房地產,好像是歷盡滄桑的老人,這個時候已然經不起任何的折騰,完全靠外力輪椅才是走上各種舞臺。
回首過去,因為這個行當過去沒有經歷過一點點的失敗,甚至不知道失敗是什么味道,所以行業和行業里的我們來說,差不多已經放棄了思考。
但是也有人說,或許這個行業就適合膽大的,這個行業就熱愛狂歡者,也許這個道理沒有錯,任何性格的人都可以在一個地方找到適合自己的舞臺。
但讓我憂傷的是,想太多到后面會不會成為被行業嘲笑的技能。
總有一股力量會救中國房地產,不論這股力量是否合理,但這股力量確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