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拍賣,熊市中略見回升
上周的秋拍中,一套博物館級的錢幣藏品—“安南錢珍品系列”不幸流拍。這套“安南錢珍品系列”的藏家王貴忱,在文獻學界與王世襄齊名,素有“北有王世襄,南有王貴忱”之說。被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潘景鄭譽為“魁奇之士”的原廣東省博物館副館長王貴忱,收集越南錢幣長達六十年。與這套安南錢一同整體上拍的還有《越南錢幣集拓》6冊和《越南景興錢譜》5冊。盡管此前包括上海博物館、北京歷史博物館等公立機構表示了對拍品的興趣,然而200萬元的起拍價,使之最終未能成交。
朵云軒拍賣郵幣部主管林一接受《東方早報·藝術評論》采訪時表示,錢幣市場整體行情經歷了2009年、2010年的牛市后,目前并不太樂觀,有些錢幣品種較早前跌價一半,甚至更多。與書畫、瓷器等拍賣大項相比,錢幣屬于偏門及小眾板塊。成交最活躍的品種,價格在幾百元到千余元之間。成交價3萬元以上的錢幣已屬于高檔拍品,只有極個別品種會出現幾十萬甚至百萬元的價格。
古錢,又稱古泉。南朝時就有誕生了專著《錢譜》。南宋時有《泉志》,至清代有了《古金所見錄》、《古泉匯》和《續古泉匯》等。1930年出版了《古錢大字典》,1982年成立了中國古錢學會,出版《中國錢幣》雜志。曾有學者列舉出“古錢五十名珍”,其中,以戰國時期的橋足半釿布、三孔布、博山刀、晉陽匕、齊六字刀最為珍稀。2010年嘉德春拍中,一枚上世紀出于河北石家莊地區的大型三孔布,拍出352.8萬元。不久前的嘉德秋拍中,一枚戰國趙鑄小型三孔布拍出143.75萬元。
宋代是中國古代金屬鑄幣和使用非常發達的時期。北宋淳化元年開始鑄造的“淳化元寶”也是價值較高的一種古幣。相傳,“淳化元寶”的錢文為宋太宗趙光義手書,即所謂“御書體”,分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1988年春,國內發現了第一枚宋代“淳化元寶”佛像金錢!按净獙殹狈譃榻饚藕豌y幣。十多年前,山西五臺山曾出土了大量據傳為“淳化元寶”的古幣,其中銀幣1000多枚,金幣略少。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藝術評論》,在古幣收藏領域,有的行家專收某一類錢幣,頗有囤積居奇的意思。某行家專收“淳化元寶”,市場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導致“淳化元寶”總是高價頻出。一般而言,一枚銀質“淳化元寶”的市場價格在2萬-3萬元,而金質的則在十幾萬元。2012年秋拍中,一枚估價15萬至16萬元的北宋“淳化元寶”背佛像金質供養錢,最終創出了34.5萬元的高價。
北京報國寺古玩市場、南京朝天宮市場和上海云洲古玩城是國內三個重要的古幣交易場所,晉、陜等古幣出土地也有大量的交易。上世紀九十年代,在不少古玩市場的地攤上還能淘到真品,然而近年來,由于利益驅動,古幣的真贗問題越來越突出,在古玩城的某些固定攤位甚至包廂中都摻雜了大量假幣。
一位國內著名的錢幣收藏家曾這樣說過,“市面上的錢幣,90%以上都是假的,真東西不會再多出來了!
上周藝術市場上最熱點的話題就是蘇富比拍出的蘇軾《功甫帖》被上博專家論證為仿品。林一告訴《藝術評論》,比起書畫造假,古幣的造假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他表示,目前對于古幣的鑒定,主要依靠經驗,通過與出土真品的比對,來評判真偽,科技檢測只能作為輔助手段。
在今年的秋拍市場上,一枚“清‘咸豐元寶’背‘寶泉當五百’雕母”在中國嘉德以218.5萬元成交;朵云軒秋拍中,錢幣部分的成交額較春拍有所回升,“永隆背閩(銅)”成交價最高,為31.05萬元,“大元國寶背龍鳳”次之,成交價為17.25萬元。
上海在清末民國時為全國金石收藏中心,一批如羅伯昭、馬定詳、張叔馴等有實力、有眼識、有魄力的錢幣藏家曾匯集于此,并推動錢幣收藏。他們曾經自掏腰包,創辦《泉幣》雜志。一時間,上海在錢幣收藏、研究上領全國之先。上世紀五十年代他們最后一次雅聚后,上海的古幣收藏就逐步衰落,沒多久《泉幣》?。
泓盛拍賣2013年春秋兩季接連推出“當代、民國古錢名家舊藏”專場、“中國錢幣大辭典”實物專場和“方藥雨舊藏”等多個專場,在收藏市場調整期內取得了不錯的成交紀錄。泓盛相關負責人向《藝術評論》表示,縱觀2013年古幣、機制幣專場,以中等和普通品種藏品成交最佳,高檔貨幣部分成交甚少,高檔幣還需要一個認識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