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瓷器拍賣市場分析
收藏界有一流行語:瓷器要玩清三代。中國的制瓷工藝發展到清代,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時期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無論質量、數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擬的。就拍場看,近十年來創高價成交的官窯瓷器,絕大部分都出自清代官窯。 2013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舉行“瑞蓮溢芳:張永珍博士雅藏康熙御制琺瑯彩瓷”專拍,清康熙御制胭脂紅地琺瑯彩蓮花圖盌在11口叫價后,由香港著名古董商“永寶齋”創辦人翟健民先生以7,400萬港元/950萬美元高價投得,刷新清康熙瓷器拍賣紀錄。 康熙時期的瓷器,造型多樣,品種豐富;新品種盡出不窮,多達百種以上,為前所未有。在器超過一米,渾厚奇偉;小器玲瓏透剔,巧奪開工。除官窯器處,民窯日用器數量也相當可觀,青花和五彩廣泛流傳,貿易瓷外銷增多,興旺的民窯給景德鎮瓷業帶來空前的繁榮。官窯和民窯相互促進,技術迅速提高,品種不斷創新。獨步當朝的青花,絢麗多姿的五彩,刻意追步的仿古瓷,以及嶄露頭角的粉彩和琺瑯彩等等,為雍正、乾隆時期生產的盛世奠定了基礎。 青花瓷占據了康熙朝瓷器拍賣市場的半壁江山,此時期最高成交價前10名中,有4件青花瓷器,其中“清康熙青花團花鋸齒紋搖鈴尊”,長期流落海外,目前暫只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香港天民樓發現同類作品,存世罕見可見一斑。博納古董拍賣網指出搖鈴尊是康熙時期景德鎮模仿藏傳佛教法器長柄銅鈴而創新的樣式,它的用途多為皇室對藏傳佛教寺廟及高僧的賞賜,在拍賣會上備受青睞。 早期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現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粘砂,不光滑現象,器物底足內常見放射狀的跳刀痕,許多大盤及琢器的底足出現臺階的形狀,俗稱“二層臺”。雙圈足也在這一時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盤居多,里圈都較外圈矮,兩圈間無釉。中期青花胎體潔白堅硬,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開片,還有一種亮白釉。底足露胎處光滑細致,多呈泥鰍背狀,少見炎石紅,瓷器的質量明顯提高胎釉結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制成的瓷胎,俗稱“漿胎”胎體偏輕。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體比中期要輕,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齊。 康熙官、民窯瓷器傳世頗多,據其時代特征,結合民窯器貫穿本朝始末的干支年款,加以歸納,歷時六十一年的康熙瓷器,其原貌便清晰可見,并能分為早、中、晚三個階段。 繼明代以來制作的外銷瓷,此時有了新的發展,器型之繁、數量之多,為前所未有。常見器型有高大的撇口花觚、圓型與六方形的罐、墻壁上掛用的帶流水龍頭的盥洗瓶,還有筒瓶、樽、壺、軍持、盆、盒、湯盤、洗、耳杯、魚盤等,一般的花口折沿淺坦的大盤、碗類就更為多見。其中一種口似缺邊的臉盤,為修面衛生用具。這些外銷瓷,普遍呈高大器型,甚至有的蓋鈕也格外高長。品種有青花、五彩、粉彩、烏金釉、醬釉開光、藍釉開光等。描金洋彩也常繪有開光。另一類仿日本風格的洋彩器,器型有板沿淺坦的盤與大型的觚、樽、罐類,多以五彩、粉彩、青花與紅彩描金為飾。其中,罐、軍持壺、執壺、菊辨缸、八方碗、大盤、花邊盤、折沿盤之類的風格,尤其與日本江戶時代“伊萬里”(相當于康熙時)瓷器相似。專為西方定燒的器物,多加繪皇室、貴族的微章圖案。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康熙五彩雙鳳缸,鳳首戴有皇冠,是當時俄國彼得大帝在中國定燒的瓷器。 康熙青花裝飾題材廣泛,圖安布局巧妙合理,與造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窯青花在紋飾方面,完全突破了歷代官窯圖案規格化的束縛,顯得更加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充滿生活氣息。這種自然的民窯青花,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而官窯青花則代表著當時工藝的最高水平。 康熙青花在繪畫技法上,改變了明代青花先勾勒花紋輪廓線,然后涂色的傳統方法,即單線平涂,而是采用渲染的技法,在瓷坯上繪畫,一種顏色能表現出濃淡深淺多種不同,最多能分出八九種色階。 題材方面主要有:植物、山水、動物、人物、故事、以及長篇詩句等。博納古董拍賣介紹如;松石鶴鹿、雉雞牡丹、松姒葡萄、海水異獸、鴛鴦臥蓮、八駿圖、花鳥蕉葉、喜鵲登梅、鷺鷥蓮花、麒麟蕉葉、牧童騎牛、童子戲蓮、八仙、西游記等。 最能體現康熙青花特色的是山水人物,風格上模仿名畫家的筆法,立體感很強,畫法精細,分色層次鮮明,濃淡相宜。畫面效果講究意境美,整體給人以疏朗清閑的感覺。人物紋中以耕織圖、漁家樂圖最具代表性,畫面有生活情趣。以長篇詩文作為裝飾,也是康熙青花的一大特點。多是書寫在筆筒上,有《赤壁賦》、《圣主得賢臣頌》、《滕王閣序》、《四景讀書樂》等。 |
|